阳春三月,万物复苏,在这个多梦的季节,我接收到最好的礼物就是能来北京参加清华教育——2022年内蒙古高职教学改革研究与成果转化能力提升培训。
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,我们入住中国石油大学4号公寓楼,置身于此,仿佛自己也是学校中的一员,与名校学生同吃、同住、同行的过程,不仅重拾了许多美好的青春回忆,更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了解到这些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日常,这将成为我们教育自己孩子以及我们学生的范例。
本次培训共14天的时间,内容主要涉及团队建设、师德师风建设、政策文件解读、教育研究设计、现场文化教学等方面,兼具针对性、指导性、实用性,并精选知名专家现场教授,可谓“干货满满”。
第一天的团队建设中,班主任王潇莹老师通过分享、提问、智慧墙、团队共创、创意合影等游戏,让刚刚见面的团队成员达到快速破冰、主动了解并确定职责的目的。接下来的课前热身,如朗诵爱国诗文、做数字游戏、按摩操也留给我深刻的印象,让我对今后的课堂管理有了新的思考。
庄榕霞教授的讲座,使我对论文、申报书、研究报告等学术性文稿的撰写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。写这一类文稿的关键是要提出具体的问题,且要突出问题的重要性、紧迫性及可行性(从研究现状中发掘进一步研究的空间,表明自己在这方面的优势),接着要阐述此项研究的意义(尽可能具体、写实)、实施方案等。
姚小玲教授,一个与我的妈妈同龄的老师,她激情四射的讲授一下子惊艳了全场,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思政课可以如此精彩、落地。我在感叹姚教授知识渊博、经验丰富、精力充沛的同时,更敬佩的是她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热爱。她的一句“你对待学生的态度就是对待事业的态度”,让我感触颇深,想想我们因为各种忙已经多久没有深入学生与他们互动交流了;想想我们是否在从教的路上不间断地承担着一线教学;再想想我们是否在不断更新理念,为学生注入活水源泉。在面对这些问题时,我是惭愧的,姚教授的讲授,是一场及时雨、一盏明灯,为我们接下来的行动注入了激情、指明了方向。
孙辉教授的讲解将我们拉回到职业教育研究的轨道上,作为“双高计划”、“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”、“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”等文件研制的参与者,他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、经验与挑战做了细致、深入的解读,并给出了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的宝贵建议,让我们认识到接下来该努力的方向,其中以专业品牌代替学院品牌的发展思路值得深思。
陈李翔教授强调要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,进行技能重组、知识重构。我认为学徒制模式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,接下来,我们会研究如何将学徒制与SGAVE模式进行有效融合。
刘文龙教授深度剖析了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内涵价值,提出教学改革研究应源于课堂,反哺课堂,基于教学。它就像一粒种子,播撒下去,在逐步研究的过程中会萌生出更多枝叶,这一系列研究才具有系统性,对我们其他更大的研究才有坚实的支撑作用,我们的教研团队应形成合力,从解决课堂当中的基础问题开始,不断改进,形成属于自己的研究领域。同时刘教授还释放了现场工程师项目的发布信号,以便我们可以提前研究规划。
《中国高教研究》期刊主编王小梅老师,深耕高等教育、高等职业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多年,她结合自身阅稿经历及教学成果奖评审经验,重点为大家讲解了一个好的学术研究要具备的4个条件及作者应具备的4项基本功,尤其强调了学术研究选题的重要性及关键点。通过王老师的讲解,我深刻意识到日常工作中应多关注教育实践及政策法规,善于从普遍现象中抓取问题点,然后结合当下政策,以点带面确定选题,接下来的关键问题就是运用恰当的方法,收集数据进行论述,做到有据有理。
李志宏教授作为教学成果奖资深评委,通过对部分特等奖、一等奖教学成果作品的解析,为我们梳理了教学成果的选题思路、共性问题及未来研究的方向。通过这次培训,我对比我们团队的教学成果进行了反思,同时对下一步教科研工作进行了思考。首先,我们应善于收集、发现日常教学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,从普遍现象中提出解决方案,这可能就会成为教学成果的开端;第二,任何工作都要将师德师风作为第一要义,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,这样的改革才能落地有效;最后,要不断提高我们的教研、科研能力,因为这是拉开我们高职差距最关键的点。
专业讲座的内容基本总结如上,整个培训收获满满、思考良多,返校后任重而道远。除了专业方面接收到很多新政策、理念,整个培训课程的设计也给了我很大启发,比如班主任王老师精心设计的“ORID”成果梳理法、水木读书会、课前晨读、手指操、肩颈操等环节都将是我今后备课的宝贵素材。